DB33_ 594.1-2005 草莓脱毒种苗 第1部分 脱毒种苗

ID

06EE20F4D1C64585A284BC3415F00003

文件大小(MB)

0.15

页数:

12

文件格式:

doc

日期:

2006-9-26

购买:

购买或下载

文本摘录(文本识别可能有误,但文件阅览显示及打印正常,pdf文件可进行文字搜索定位):

╳,前 言,本部分第5章为强制性条款,草莓脱毒种苗系列标准按部分发布,分为2个部分:,--第1部分:脱毒种苗;,--第2部分:生产技术规程,本部分为草莓脱毒种苗系列标准的第1部分,本部分的附录A、附录B和附录C均为资料性附录,本部分由浙江省农业厅提出并归口,本部分起草单位: 浙江大学生物技术研究所,本部分主要起草人: 毛碧增、娄沂春、李德葆、孔樟良、吴建祥,草莓脱毒种苗,第1部分:脱毒种苗,1  范围,本部分规定了草莓脱毒苗的定义、分类与分级、质量要求、检验方法、检验规则和包装、标志、运输与贮存,本部分适用于通过组织培养技术培育的不携带草莓斑驳病毒(Strawberry mottle virus,SMoV)、草莓轻型黄边病毒(Strawberry mild yellow edge virus,SMYEV)、草莓镶脉病毒(Strawberry vein banding virus,SVBV)和草莓皱缩病毒(Strawberry crinkle virus,SCV)的脱毒组培瓶苗、脱毒原原种苗、脱毒原种苗及脱毒生产用苗,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GB/T 191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GB/T 2828.1-2003 计数抽样检验程序 第1部分:按接受质量限(AQL)检索的逐批检验抽样计划,NY/T 401-2000 脱毒马铃薯种薯(苗)病毒检测技术规程,NY/T 406-2000 脱毒草莓种苗病毒检测技术规程,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部分,3.1,草莓脱毒苗,经组织培养脱毒处理或直接引进,经检测后确认不携带本标准规定检测病毒的种苗,3.2,脱毒组培瓶苗,指通过植物组织培养方法获得的不携带本标准规定检测病毒的组织培养瓶苗,3.3,脱毒原原种苗,指脱毒组培瓶苗移栽于无草莓病源、虫源的隔离区内成活的植株,3.4,脱毒原种苗,指脱毒原原种苗定植于无草莓病源、虫源的隔离区,由第一级和第二级匍匐茎繁殖的植株,3.5,脱毒生产用苗,指由脱毒原种苗定植于无草莓病源、虫源的隔离区内匍匐茎繁殖的植株,3.6,脱毒率,指不携带本标准规定检测病毒的植株数占所检测植株总数的百分比,4  分类与分级,4.1  脱毒苗按繁育过程可分为脱毒组培瓶苗、脱毒原原种苗、脱毒原种苗和脱毒生产用苗四类,4.2  脱毒组培瓶苗按质量要求分为一级、二级、三级,5  质量要求,5.1  脱毒组培瓶苗质量要求,脱毒组培瓶苗质量要求,见表1,表1  脱毒组培瓶苗质量要求,项 目 指 标 一级 二级 三级 株高,cm ≥6.0 ≥5.0 ≥4.0 根茎粗,mm ≥2.0 ≥1.5 ≥1.0 根条数,条 ≥8 ≥6 ≥5 根长,cm ≥1 ≥1 ≥1 单株复叶片数,张 ≥4 ≥3 ≥2 病毒检测结果 不携带病毒 不携带病毒 不携带病毒 外观要求 无病斑、无腐烂叶、无培养基附着 5.2  脱毒种苗质量要求,脱毒种苗质量要求,见表2,表2  脱毒种苗的质量要求,项 目          指 标 脱毒原原种苗 脱毒原种苗 脱毒生产用苗 其它主要病害发病率,% 0 ≤0.5 ≤1.0 脱毒率,% 100 ≥97 ≥90 注:其它主要病害指危害草莓的重要真菌性病害灰霉病和白粉病。 6  检验方法,6.1  病毒检测方法,采用指示植物小叶嫁接检测法、电镜检测法、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法(DAS-ELISA)和分子生物学聚合酶链检测法(PCR)。在生产上只需采用指示植物小叶嫁接检测法、电镜检测法和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法(DAS-ELISA)三种检测方法的其中一种,仲裁时采用分子生物学聚合酶链检测法(PCR),6.1.1  指示植物小叶嫁接检测法,6.1.1.1  检测病毒种类,草莓斑驳病毒(SMoV)、草莓轻型黄边病毒(SMYEV)、草莓镶脉病毒(SVBV)、草莓皱缩病毒(SCV),6.1.1.2  指示植物小叶嫁接检测法,具体检测方法按NY/T 406-2000附录A执行,草莓斑驳病毒(SMoV)指示植物为林丛草莓(Fragaria vesca)Alpine和UC1。弱毒株系侵染,病株叶片出现黄白色,不整齐褐色斑驳;强毒株系侵染,病株矮化,叶片变小,扭曲,呈丛簇状,叶脉透明,脉序混乱。在林丛草莓EMC上发病较重,初发冲击波状,通常是叶片卷曲,幼叶生长不对称,褪绿。弱毒株系可致数片小叶死亡,但前期仅叶柄变红,慢性症状包括弱毒株系在叶片上产生褐绿斑,叶脉轻微透明,叶片皱缩及扭曲;强毒株系导致植株生长衰退、矮化,叶片变小,草莓轻型黄边病毒(SMYEV)指示植物为林丛草莓(F. vesca)EMC,UC4,UC5及深红草莓(F. vinginiana)UC 10。弱毒株系侵染,幼叶产生褐绿斑驳,叶片边缘失绿或卷曲呈杯状,植株长势衰退或矮化;强毒株系侵染,幼叶反卷,产生褐绿黄斑,成熟叶片产生坏死条斑或叶脉坏死、扭曲,致整个叶片枯死,草莓镶脉病毒(SVBV)指示植物为林丛草莓(F. vesca)Alpine 、UC6 和深红草莓(F. vinginiana)UC12,主要表现有卷叶、镶脉及坏死。卷叶症状为小叶向背面反卷,植株矮化。镶脉症状为发病初期病叶……

……